BLOG &FORUM

《這不只是設計》Vol.32 用不到 VS 找不到:這就是沒設計的差別

2025.07.03

(走道底端的收納櫃亦可以有展示櫃的功能,讓生活更增添趣味。案例:台北大安區吳公館)

有一種令人沮喪的狀況,是我們明明知道家裡有那樣東西,但就是找不到。
你印象中那個袋子應該在鞋櫃旁,但怎麼翻都沒有;
電池你確定上次才補過貨,可抽屜一打開,只有一堆沒電的舊電池混在角落。

最後,你只好再買一次,然後把新的放在一個「下次應該會記得的地方」。
但你知道的,下次還是不會記得。

你不是健忘,你只是沒有被設計對待過

這樣的情況,在每個家庭中都發生過,但少有人知道,它背後真正的原因叫做收納邏輯不存在

我們從小被教要整齊,要收好;長大以後被要求要整理、要清掃;
但幾乎沒有人告訴我們:

「如果你沒有一個清楚的收納邏輯,那些努力根本不會持久。」

事實上,大多數人不是不用、也不是懶惰,而是空間從來沒有真正幫他們思考「物品該去哪裡」。

設計的重點不是漂亮,而是順手

在幫屋主設計的時候,我最重視的一件事是:「你怎麼生活?」
你進門會先把什麼東西放下?
早上出門有什麼動作順序?
你煮菜時是邊找調味料邊煩躁,還是能流暢地拿取所有器具?
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「美感」才是設計師該負責的,
但在我看來,順手的使用邏輯,才是能讓你每天生活不崩潰的真正設計。

例如:

  • 抽屜的深度,決定你找東西會不會一直翻。
  • 廚房的動線,決定你會不會煮到一半就氣餒。
  • 書桌的櫃體開法,決定你能不能快速拿出想要的筆記本。

這些看似微小,但都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,成為你煩躁或舒坦的來源。

每個人的「順手」,都應該被設計理解

我遇過一位屋主,右手習慣性把手機、鑰匙、錢包放在餐桌角落,
因為那是他下班回家最順的動線。
如果我設計一個完美對稱、視覺漂亮的玄關檯面,卻離他「放下的慣性」有三步距離——
那他最後還是會把東西堆回原本的地方。

這不是他的錯,是設計不夠貼近人性

我們常說設計要「客製化」,但那不只是尺寸上的客製,
而是生活節奏、使用習慣、動作細節的真正理解。
這樣的設計,才能真正減少「找不到」、「放錯」、「懷疑自己是不是太亂」的日常煩惱。

「收納設計」不是要你變成整齊控,而是讓你不再被東西控制

不是每個人都要變成整理大師。
你可以不喜歡斷捨離、不愛折衣服像軍隊一樣方正。
但你值得一個設計好的空間,讓你不用費力,就能找到生活的秩序感。

好的收納設計不是讓你變完美、變理性、變有條理,
而是讓你可以自然地維持自己的生活節奏,不必靠意志力苦撐。

它是一種溫柔的空間安排,悄悄幫你放好你想要的東西,
也讓你有時間去過真正重要的日子。

設計師的工作,是幫你找回空間與物品之間的對話

我總覺得,空間與人之間有一種對話,
而收納,就是這場對話中最常被忽略的語言。

如果物品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、你也總是在猜「我把它放哪了」,
那這場對話注定會亂成一團。

設計師的角色,不只是擺設與視覺的總指揮,
更是一個生活翻譯者把你的習慣翻成空間的邏輯,讓東西和你都能安心「在位」。

如果你也常常對著櫃子發呆、找不到剪刀、發票、充電線,這不是你記性差,也不是你太混亂,
只是這個空間還沒被好好設計過而已。

歡迎你與我聊聊,讓我們一起設計一個不再「找不到」的家。
真正的設計,不是改變你,而是理解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