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這不只是設計》Vol.31 不是你東西太多,是你沒地方放

2025.06.28

(針對男女主人的各自的生活需求,反映到設計面,讓生活有儀式感)

我們每天都在收東西。放包包、脫外套、擺鑰匙、丟發票。
但也許你沒想過,「怎麼放」和「放哪裡」這件事,其實是設計師該幫你處理的,不該全靠你自己摸索。

很多屋主在入住新家後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我東西真的太多了啦。」
但當我仔細和他們一起看這個空間,我常會問的問題反而是
你真的太多?還是根本沒有地方放?

我們不是雜亂,我們只是被空間背叛了

有些人會說,收納其實靠自己就可以了,收一收就好了。
但我觀察到的現實是:你再怎麼收,沒有設計過的空間,還是會亂。

我們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,常會主動提問:「你平常有哪些物品需要放?你怎麼用?習慣怎麼收?」這不是八卦,也不是雞婆,而是因為:

一個沒經過收納設計的空間,就像一本沒目錄的書,翻得再久也找不到重點。

有些人住進新家半年,家裡就堆滿了紙箱;
有些人每天進門都還是把包包扔在沙發角落;
有些人想清理浴室的瓶瓶罐罐,卻發現根本沒有能放的架子。
這些不是懶,是空間設計根本沒處理好這些日常。

收納,不是設計完才補上的配角

很多人誤會收納是最後才來「加一下」的配角,
但對我來說,收納應該是設計一開始就存在的結構性思考。

如果一個廚房設計只講求視覺美感,卻忘了你有 12 個鍋子跟一堆調味料,那住起來只會更焦慮。
如果玄關只設計一張漂漂亮亮的穿鞋椅,卻沒有放雨傘、放鑰匙、放環保袋的位置,那你每天都會在門口繞來繞去。

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「設計」,而是為了回應生活包括你那些看起來很「瑣碎」的小習慣。

看不見的設計,才是最有力量的設計

很多人對收納的第一印象是:「那不就是一堆櫃子嗎?」
但其實,好的收納設計,往往不會跳出來說:「我在這裡!」

我喜歡把收納做得「隱形」
讓櫃體融入牆面、讓動線自然引導你把東西歸位、讓日常使用變得順手又順心。
不是為了讓你感覺不到設計,而是讓你生活中不再需要刻意「記得要收」,它自然就會收好。

這樣的設計,不只讓空間更美,也更好住、更好過日子。

你以為是你太雜,其實只是沒人幫你設計得更順

有位屋主曾經跟我說,她搬進新家後,每天都被自己的物品壓得喘不過氣。她一直以為自己「太愛買」,甚至開始怪自己不夠自律。但我跟她聊過後,才發現她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很合理,只是新家的設計完全沒有為她的生活邏輯預留位置。

書房裡沒有一個能放掃除工具的櫃子,
浴室裡所有保養品只能疊在洗手台旁邊,
連餐廳的收納都是淺淺一層抽屜,完全放不下電鍋和鍋蓋。

我們後來重新調整了空間分配,把一些「應該存在卻被忽略」的收納空間補上。半年後,她說她再也沒對自己發過脾氣了,因為終於有個空間願意理解她的生活方式。

設計,從傾聽你的生活開始

我們不是要教每個人都成為極簡主義者,也不是要你搬進樣品屋。
我們只是希望,每個人的「收」與「放」,可以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設計。

因為家不是展示用的,是你每天要走進、要生活、要使用的地方。
而設計,不只是幫你做櫃子,是幫你想好這些東西,放哪,才是最剛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