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施工現場不NG》Vol.1 工地現場,設計師到底在顧什麼?

2025.06.22

(設計師於裝修期間的投入程度,是整案成敗的關鍵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設計圖完成後,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。

裝修現場從來不是靜態的展覽空間,而是一個每天都在變動的實戰場域。

而設計師,除了在圖面上思考美感,更是在現場負責溝通、把關與協調的人。

在這一系列文章中,我們將一步步帶你了解:

從開工第一天、到驗收完工,設計師在現場到底做了哪些事?

而身為屋主的你,又可以期待哪些回報與支持?

走進裝修現場,有時像是走進一個「語言不通」的世界。

鋪設地板的、架天花板的、水電拉線的每位師傅都有自己的工作節奏與溝通方式。而屋主看著現場,只覺得「怎麼那麼亂」、「這樣鋪對嗎」、「這是不是偷工減料?」腦中一萬個問號,卻不知道該問誰。

這時候,設計師的角色,不只是「畫圖的人」,而是現場所有訊息的翻譯者、協調者與守門人。

設計師不是在工地「走走看看」而已

很多屋主以為:「你們設計師,施工時就是來看看吧?」其實不然。設計師在現場負責的,是一種叫做「責任監造」的專業行為。

簡單說,我們的工作,是要確認這個案子:

  • 有依照設計圖施工(而不是憑印象或簡略理解)
  • 材料有正確安裝、施工工法沒偷懶或違規
  • 工種交接沒出問題,避免水電搞壞木工、木作壓到磁磚

每一次的巡場,都是在幫業主「交叉比對」,找出那些圖上不會說,但現場很重要的眉角

為什麼要「定期到場」?不是電話講講就好?

有些屋主會說:「你不是有圖嗎?不就照圖做就好?」

但實務上,施工現場並不是靜止的空間,而是一個每天都在變動的系統

今天水電走完了,明天木作就要進場;
今天天花板封板了,明天燈具就得確認孔位;
今天確認的施工方法,可能因現場條件臨時改變。

這些「動態變化」不可能靠一通電話或LINE說明就能處理。設計師必須親自到場觀察、溝通,甚至現場畫圖、做決策,才能把關這些關鍵節點。

設計師不在,現場會怎樣?

你可能會問:「那如果設計師沒在現場,真的會有差嗎?」

我們遇過太多例子:

  • 沒人盯場,天花板裝錯高度,結果吊燈高度全毀。
  • 電視牆預留錯插座位置,等發現時已經上漆,只能再破壞一次。
  • 木工以為櫃子要直角收邊,結果業主原本要倒角處理,白作一趟。

這些都是「設計圖沒錯,但現場失誤」造成的遺憾。

設計師在現場,就像打仗時的指揮官,幫忙解讀戰況、下達指令、調整作戰計畫,讓每一段施工流程都能順利交接。

客戶可以期待什麼?不是只有「報平安」

既然設計師負責「顧現場」,那客戶到底可以期待什麼樣的服務與回報?

我們認為,一位負責任的設計師,應該提供以下幾件事,讓你安心掌握整個施工過程:

1. 每週一次以上的現場巡查

這是基本責任。不是去拍幾張照片而已,而是深入理解每一區塊目前的進度、困難點與接下來的重點。

2. 定期進度回報(含照片與重點說明)

讓你即使沒到現場,也能知道:這週水電完成幾成?天花板開始封板了沒?有哪些地方需要你確認?

3. 與工班、廠商的第一線協調與溝通

你不需要自己打電話去追東西、問進度。設計師是現場總協調,幫你擋下所有雜訊與緊急狀況。

4. 幫你提前發現問題、避免錯誤發生

從走位不順、動線卡卡,到預留高度錯誤、光線死角這些圖上看不到的細節,設計師現場看得最清楚。

. 5清楚說明變更項目的影響與建議

施工過程中總會遇到需要微調的地方,設計師會幫你評估影響、美感一致性與成本風險,並給出建議。

設計師不是監工,但一定是現場最懂整體的人

很多人問:「設計師是不是就是監工?」這要釐清。

在台灣,設計師通常不等同於工地主任或營造廠,不負責發薪或調派人力。但我們是「整體設計與工序邏輯」最清楚的人,也是對空間品質最在意的角色。

我們的角色是:

  •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(幫你守住當初設計的初心)
  • 以整體視野統整各工種(讓不同工班不會各做各的)
  • 以空間成果為終點負責(不讓你遇到「怎麼跟設計圖差這麼多」的狀況)

一句話總結:"好設計,是靠現場的每一場對話、一份堅持、一雙盯得住的眼睛,慢慢累積出來的。"

如果你只看到設計師來現場拍拍照、站著不說話,其實那正是一場靜靜發生的守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