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畫圖,畫的不是一張漂亮好看的圖面,而是生活的呈現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那些看起來「只是設計」的事,其實都在回應你的日常:
每天在圖面上畫來畫去、丈量、調整比例、選材質、試燈光,表面上,我們的工作叫做「室內設計」。但時間久了,我們越來越確定——我們其實做的不只是設計,而是在陪每一位屋主一起,整理生活的方式。
整理,是一種溫柔的看見。它不是丟掉,而是回頭看看:
哪些物品,是你離不開的?
哪些習慣,是你不想妥協的?
哪些角落,是你想保留的安靜?
又有哪些情緒,其實一直等著一個更好的空間來安放?
這些問題,也許你不曾說出口。但在討論設計的過程中,我們總能慢慢聽見。
我們的設計對話,往往不是從風格開始,而是從一句:「你們平常怎麼過日子?」開始。
有人說他回家後只想坐在窗邊安靜地泡一壺茶。
有人說她在料理時希望孩子能在視線內玩耍。
也有人說他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好好睡覺的房間,關掉工作、只屬於自己。
我們不急著畫圖,而是花時間理解你與空間的關係。因為我們相信—真正貼近生活的設計,不是幫你換一種風格,而是幫你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溫度。
我們遇過一對即將退休的夫妻,太太說她想要一間安靜的書房,先生說他不想家裡太冷清。後來,我們在書房做了一道可以開合的長虹玻璃拉門(一種有直線紋理的玻璃拉門),在需要靜下來時可以關上,在需要陪伴時又可以打開。光影穿透、聲音柔和,空間被溫柔地分開,但心卻更靠近。
也遇過一位媽媽,她總說設計隨便就好,孩子喜歡最重要。但當我們提議在餐桌旁加一面白板牆,讓她能寫字給孩子看、孩子也能塗鴉回應,她的眼神亮了一下。那一刻我們知道,她其實也很渴望留下自己的痕跡。
很多時候,屋主不一定清楚自己想要什麼,但我們可以透過一次次的對話、一點點觀察,把這些藏在話語底下的願望,一步步的帶進空間裡。
這些看似細節的安排,其實是我們對生活的理解。
我們相信設計的力量,不是讓空間看起來有多貴氣、多氣派,而是讓生活變得輕盈、舒服、有秩序—這種感覺,只屬於你,也只為你而存在。
所以我們的設計,不追求複雜。反而更願意把多餘的東西一一拿掉,只留下你真正需要的功能、你習慣的路徑、你喜歡的質地與顏色。
我們選擇這樣的設計方式,是因為我們深信:
簡單,是一種理解後的溫柔。
這世界已經夠快、夠吵、夠多了。
我們希望你回到家,能呼吸得更輕鬆一點、心跳慢一點、說話柔一點。
如果空間能做到這件事,那就是設計真正的價值。
有屋主說,我們像是空間的心理師。
也有屋主說,我們幫她把混亂的生活重新梳理好。
我們聽到這樣的回饋時,其實很感動。
因為我們知道,設計圖畫得再好,如果無法貼近你的人生節奏,那它就只是一張圖。而我們想做的,是讓空間與你同步呼吸——陪你工作、吃飯、發呆、流淚、做夢,陪你過真實的每一天。
這樣的設計,沒有驚人的視覺衝擊,也沒有複雜的風格語言。
但它很踏實、很貼身,就像你最熟悉的生活節奏——只是更有秩序,更被呵護。
讓我們陪你,一起慢慢整理生活
我們不急。
我們想花一點時間,和你聊聊你怎麼生活、你在哪裡笑、你什麼時候累、你最常在哪裡待著不想動。
因為只有知道了這些,空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你的家。
所以我們說,我們不只做設計。
我們在陪你,一起整理生活。
如果你正準備開始一段空間整理的旅程,我們在這裡。
我們是可以一步一步的與你討論的設計師,如果你想聊聊你的生活習慣,那樣很好,証明我的工作方式適合你,我們喜歡聽故事,不急著畫圖,預約一場不只是設計的相遇。
讓我們一起,把生活整理成你喜歡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