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看人,看空間,看生活

2025.11.03

(設計的真正起點,在人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在許多人的印象裡,設計似乎是一場「外觀的選擇」。
有人偏好北歐,有人喜歡侘寂,有人堅持要北歐侘寂(Japandi)。
但我總覺得,設計真正的起點,不在牆上,也不在風格表單裡——
而在「人」。

看人,是理解。

一個家的樣子,其實藏在住進去的人身上。
他怎麼起床、怎麼收東西、怎麼與家人互動,都悄悄地透露出生活的節奏與性格。

看人的定義,是設計師對屋主的想法,要能共感與共鳴。
那不是表面的迎合,而是一種理解——
理解他對家的想像、他在意的細節、以及那些說不出口卻藏在習慣裡的需求。

有的人需要被包覆的安全感;
有的人喜歡留一點距離的自由;
有人把家當舞台,有人把家當避風港。
理解這些差異,是設計的第一個溫度。

看空間,是轉譯。

看人之後,才能產出有共感的空間,讓屋主看的懂。
空間不是一個盒子,而是一種延伸——它反映著居住者的節奏、步伐,甚至呼吸的頻率。

當我看空間時,我在想:
空間尺度與比例如何定調?光線在那裡?整體空間之間的流動性?
這些問題看似理性,但答案其實都來自感受——
因為好的空間,從來不是設計師的表演,
而是讓屋主覺得「屬於我」的空間盒子。

看生活,是信念。

真正的設計,不只是讓人住進去,而是讓生活能在裡面慢慢發生。

我常遇到屋主問我:「哪一種風格比較耐看?」
我總回答:「比起外觀,我更在意的是人與空間的高度契合。」

生活的本質不在形式,而在持續。
那些被時間磨出痕跡的牆角、經年累月於木地板上的變色軌跡、
慢慢因為長坐而變質的沙發……等,都是設計最動人的續篇。

所以,看生活,是我工作的底線——
因為我希望這個家,不只是完成的作品,而是一種能呼吸、能變化的關係。

設計,從來不是改造,而是理解。

我相信,設計不是「創造風格」,而是「協助生活找到最自然的樣子」。
在那個樣子裡,有屋主的個性、家庭的節奏、也有設計師的思考——
三者交織,就成了一個有溫度、有邏輯、也有餘韻的空間。

所以,我的設計,不從風格開始,而是從「看人、看空間、看生活」開始。
因為當你看見這三件事,設計就不再只是選擇外觀,而是開始擁有一種真實的生活。

若你也在尋找一位能「看懂你」的設計師,或想讓生活回到最自然的節奏,與你一起,看人、看空間、看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