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在地圖:大安篇》Vol.3 大安的學區與家庭傳承:新舊住宅裡的設計思維

2025.11.27

(大安區就是一個把城市綠肺、小巷咖啡館、美食老店和學區氣息揉在一起的生活圈,日常感十分濃厚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大安的教育氛圍,遠超過「學區」二字

在台北,談到大安,很少有人不會先聯想到「學區」。仁愛國中、復興小學、懷生國中、敦化國小……這些名字背後,是父母對教育的高度重視。
但大安的教育氛圍,並不是狹隘的「為考試而生」,而是一種長久的文化沉澱。許多家庭的父母本身就是專業人士、企業經營者,甚至是第二代知識份子,他們期待孩子能在一個完整的生活環境中成長。

這樣的氛圍,直接反映在住宅的選擇與翻修中:
家,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地方,更是「承載教育價值與家庭傳承」的重要場域。

老公寓的翻修:記憶與更新的平衡

在青田街、金華街或仁愛路周邊,可以看到許多 1970–1990 年代的老公寓。這些房子格局方正,地段稀有,常常是家族資產的一部分。

許多屋主在考慮翻修時,會有這樣的心聲:

  • 「這裡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,不想完全改頭換面。」
  • 「父母留下來的房子很有感情,但設備和格局真的需要更新。」

設計的挑戰就在於——如何在更新基礎設施(水電、隔音、採光)的同時,保留空間裡的熟悉感。
有些家庭選擇留下部分老木作或格局動線,只在細節中加入現代的便利性,這樣住進去後,不會覺得「家」完全陌生。

新建案的需求:格調與細節的追求

與老公寓不同,大安也有不少新建案,特別是在仁愛圓環或信義安和周邊。這些新宅往往交屋時就有不錯的硬體條件,但屋主仍會找設計師。原因很簡單:好的建案,並不等於完成的家

在這裡的屋主,常常要求:

  • 書房或閱讀空間的精緻化,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裡學習。
  • 客廳或餐廳的待客格局,體現家庭的生活品味。
  • 材質與收納的升級,既要有美感,也要呼應日常便利。

這些需求的背後,正是大安特有的居民氣質:重視格調,但低調內斂。他們並不追求浮誇,而是希望透過細節,展現家的質感。

家庭傳承:設計的另一層責任

許多大安的屋主面臨的並不只是「空間翻修」,而是「家庭傳承」。
一戶房子,常常是上一代努力的成果,也可能是下一代的起點。
因此,翻修時的顧慮就特別多:

  • 「會不會把上一代的回憶抹去?」
  • 「會不會做成樣品屋,住起來太生硬?」
  • 「能不能既符合現在的需求,又能陪孩子長大?」

這些問題,設計師不能用制式的答案回應,而是要用在地的觀察去理解。
例如:青田街一帶的老屋,保留一些原始的木窗與天花線條,可以成為家族記憶的延續;而永康街新建案的屋主,可能更在意如何在有限坪數裡,兼顧孩子的學習空間與家庭的互動感。

大安人的三個常見疑慮

在和大安的屋主溝通時,我最常聽到的三個問題:

  1. 「坪數有限,能不能同時兼顧教育與生活?」
    答案是可以。透過彈性隔間與多功能家具,一個空間可以隨著孩子成長而調整。
  2. 「設計能不能符合大安的氣質?」
    我常提醒自己,大安的格調在於「低調中的質感」。設計應該是加分,而不是喧賓奪主。
  3. 「新房子也需要設計嗎?」
    絕對需要。新建案提供硬體,但家的靈魂,來自於居住者的生活方式。設計能讓這些細節真正到位。

許多大安住戶已經很清楚自己的特質與需求,但疑慮常常讓行動停在原地。
問題是——再多的疑慮,空間依舊不會自動變得更好。

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刻。
把你的需求交給我們,我們會用專業支援,把你的特別落實在空間裡,讓家真正成為理想生活的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