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簽約前,仍要多一份心思,才能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前陣子,一則新聞在業界引起不少討論。
土城的某建案的住戶們在交屋時,被代銷人員熱情推薦一家「合作設計公司」。
說法很誘人:樣品屋設計精美、價格實惠,還能以「社區團購價」加購大型家電。
對剛買新屋、資金緊繃的家庭來說,這樣的提案幾乎沒有理由拒絕。
許多人因此簽了約、交了訂金、滿懷期待地等開工。
然而沒多久,進度一再拖延;設計師時常聯繫不上;最後,竟傳出要「重簽合約、補差價」,否則工程停擺。
屋主們這才發現,自己落入了一場設計與裝修的羅生門。
這句話聽來現實,卻是行業裡最簡單的邏輯。
設計與裝修的成本高,無論是材料、工班、工期,還是監工與保固,都需要真金白銀去支撐。
若有公司報出的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,問題不是他們「效率高」,而是一定有人要為這份便宜付出代價。
那個代價,可能是偷料、縮工、壓人力,也可能是後期加價、怠工、停工、甚至消失。
沒有公司會做賠本生意,若它願意接,早已算好該從哪裡把錢賺回來。
這不只是資訊落差,而是心理機制。
人買房之後,最渴望的,就是「趕快把家安好」。
而當代銷信誓旦旦地說「這間大家都簽了」、「這價格外面找不到」,
理性就容易被取代成一種集體的安全感。
再加上那幾個經典關鍵字:「團購價」、「贈家電」、「限時優惠」—
所有理性都在那一刻被擊中。
很多人一直有幾個誤區:
「便宜中有好貨。」
「貴的報價,是設計公司在賺我很多錢。」
「會送電視或其他家電的,一定是好設計公司,因為他們願意回饋。」
但事實是,設計公司從來沒有「週年慶折扣」、也沒有「清庫存」這種事。
真正穩定經營的公司,不靠促銷活動生存,而是靠品質與口碑。
這些想法正是讓人陷入陷阱的開始。
真正專業的公司不靠贈品吸引注意,而是靠實際的圖說、清楚的流程與穩定的工期建立信任。
對沒有經驗的屋主來說,低價往往代表一種「安心」——
終於有人願意幫忙、不亂喊價。
只是他們不知道,這個報價不是為了實現夢想,而是為了設下入口。
便宜從來不是恩惠,而是引你踏入的那一步。
因為市場允許。因為太多人想「快、省、方便」。
代銷為了業績、公司為了曝光、屋主為了省心。
於是,整個市場就慢慢被壓到一個不合理的姿勢,一切都看起來簡單又順利,直到現實反撲。
真正讓人難過的,不只是這些公司出問題,而是它們拉低了整個產業的信任值。
每次有這樣的事件爆出,誠實經營的設計師就得再多解釋幾次、再多證明幾回,甚至被懷疑:「你們是不是也一樣?」
這,才是最令人心寒的部分。
簽約前,上網查公司資料、看成立時間、資本額、實績、負責人背景,這些動作不難,但能避掉大部分風險。
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上「台灣公司網」查查看設計公司的營業項目。
看看它是否具備「室內裝修業 E801070」這個項目,這才是內政部核准的合法裝修公司。
若是登記為「室內裝潢業 E801010」,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故事,用這樣的名義來登記的公司,是不能作實體的室內裝修工程的。
更重要的是,不要被「代銷推薦」綁架。
代銷賣的是房,不是設計;他們的任務是成交,不是陪你面對後續施工。
真正能對你家的結果負責的,是那個願意每天出現在工地、願意回答你疑問的設計師。
設計裝修從來不是價格遊戲,它更像是一段共同完成的旅程。
報價低,或許能讓你一時開心;但報價合理,才有機會讓你真正放心。
有人會問:「可是,有些看起來正規的公司,收的設計費高,工程價也高,最後不也一樣出問題?」
確實,市場上什麼樣的案例都有。
但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例外,就否定整個專業體系。
一般正規公司,是抱著長久經營的態度在做事。
他們知道品牌與信任是靠時間累積的,不會輕易為了短期利益去犧牲名聲。
相反地,那些抱著僥倖心態及投機心態,利用人性弱點做「一次性」的交易的偽公司,才是這個行業的毒瘤。
他們靠的是人性的縫隙——相信便宜、貪快、求方便——
但從未想過要留下,也不打算負責。
所以,費用高低從來不是判斷好壞的「唯一」標準。
真正的關鍵,是那家公司有沒有「想長久做下去」的心。
這些年,我們看過太多家庭被「低價誘惑」傷得體無完膚。有人在半途停工、有人在驗收前崩潰、有人搬進去後問題層出不窮。最後的結論,幾乎都一樣:「早知道,當初就不要貪那一點便宜。」
我們理解那份心情,每個人都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。
但裝修的「刀口」,不是省下來的那一角,而是整個家的穩定與安心。
所以,請記得這句話:
這世上,哪有公司會做賠本生意?當你遇到一個價格漂亮得不太真實的提案,
那可能不是幸運,而是陷阱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