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分配比例清楚,才有機會兼顧質感與控制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系列前導
根據2023至2025年間的網路討論統計,台灣民眾在面對室內設計與裝修時,最常提出十四個核心問題。
這些問題從預算、流程、設計到風險,幾乎涵蓋了裝修過程中每一個關鍵環節。因此,我們以「問與答」的方式,一篇回應一個問題,
希望幫助你在啟動裝修前,先釐清方向,少走彎路。
問:整體預算要怎麼分配才不會超支?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比例可以參考?
答:這個問題非常實際。預算分配得好,裝修能順利;分配不當,就容易在中途卡關。
關鍵不在於金額多寡,而是比例是否健康、順序是否正確。
一般住宅裝修的整體費用,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:
|
類別 |
說明 |
佔比參考 |
|
設計與繪圖費 |
包含平面規劃、3D建模、材質與燈光配置、施工圖製作、監工服務等。 |
約5–10% |
|
工程施工費 |
水電、泥作、木作、油漆、照明、空調、衛浴、地板與安裝工程。 |
約70–80% |
|
家具與家電費 |
成品家具、窗簾、電器、軟件、飾品等。 |
約15–20% |
若以總預算 300-330萬 為例,較為平衡的分配方式大致如下:
這樣的比例能確保設計、施工與使用性維持平衡。
若設計費壓得過低,整體規劃可能不夠完整、細節不足,
後續施工與修改階段反而會花上更多成本與時間。
許多人在分配預算時,第一個反應是「我可不可以省設計費?」
事實上,設計費不是成本,而是風險控管費。
好的設計圖能幫你:
換句話說,一筆合理的設計費,往往能幫你省下更多看不見的「修正成本」。
若一開始沒有完整設計規劃,後期邊做邊改,反而最容易失控。
不少屋主在預算分配時,習慣先想家具或家電,
但正確順序應該是:結構 → 系統 → 表面 → 配件。
若把預算花錯層級,例如先買昂貴家具卻忽略基礎水電,後續不僅不方便,還可能必須拆除重做。
裝修過程中,變動一定會發生。
材質缺貨、現場結構不同、屋主臨時新增需求——這些都可能影響總額。
建議預留總預算的5–10%作為彈性空間,讓設計師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,做出最佳調整。沒有預備金的裝修,往往不是結束得快,而是結束得焦慮。
不同使用目的,預算重點自然不同。
理解自己對家的期望,比單純討論金額更重要。
預算分配沒有標準答案,但有健康的邏輯。
讓每一筆錢都花在「該花」的位置,比盯著單價、拚便宜更重要。
因為設計的核心,不是花多少,而是花得剛剛好、用得長長久久。
想知道怎麼在你的預算內達到最理想的設計品質?
歡迎與我們聊聊,讓每一分投入都成為真正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