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如何提出預算,涉及很多層面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本篇為《裝修預算不NG》番外系列的最終篇。
有些人以為報價浮動是亂喊價,但其實那背後,是一間設計公司如何在現實中求生存、求穩定的經營抉擇。
還在設計公司擔任主管的時候,有一次的競圖案,我負責比圖與報價。
我照著圖面內容、材料、功能項目抓出每一項預算,加上合理利潤與管理成本,做出一份我以為「算得很正確」的報價單。
交上去後,老闆看了一眼,說:「這案子這樣報不會中。你先把工班報價的淨價列出來,不抓利潤,案子先搶下來。其他我再安排。」
我當時一時無法理解而問:「我們明明知道這樣做會不符合公司的目標,為什麼還要做?」
但老闆只說一句話:「因為現在公司需要案子。你要先讓公司能稍稍喘口氣,才有辦法慢慢調整回來。」
那不是騙人的報價。每一項都是真的,只是利潤壓縮到最低,
希望能靠接下案子來保持運作、給工班活幹、讓現金流不要斷。
不是做不到,也不是做得隨便,而是:做得很辛苦,但還是要做。
當然,這樣的策略不是長久之計,也不是天天都能用;
但在某些公司營運壓力大的時候,它就是不得不做的選擇。
不是不誠實,而是誠實到不願意放棄任何一條活下去的路。
我現在自己出來做,也更加能理解那時老闆的處境。
因為你會發現:
這些情況,每個設計師、每間公司,都會碰到。
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套設計圖,可能有兩種報價:一個是真正反映成本的,一個是背後藏了策略判斷的。
但請別誤會:低報 ≠ 不專業;浮動 ≠ 不誠實
價格可以有策略,但施工不能有策略。
不管我們報價報得高還是低,一樣要按照圖面、工法與標準交付。
也一樣會履行該有的保固、責任與驗收程序。
這是我從過去經驗中學到的底線。
報價是公司的選擇,但交付是我們的職業道德。
我們也會說清楚:「這個案子,我們願意給你這個價,是因為……」
我常常會在報價單送出之前,先加一段備註或口頭說明:
有時候,施工過程中,真的會有項目追加,那不是我們一開始藏起來的,而是因為:
這些「追加」或「追減」都很常見,它不是設計師在補自己的洞,而是屋主與設計團隊共同做出的動態調整。
我們不怕客戶提出需求,只怕客戶以為「我們報價是為了留伏筆」。
不是的,我們是想讓客戶安心知道:可以做選擇的,我們也願意配合調整的。
如果你收到兩家公司的報價單,價差很大,也許你會疑惑:「為什麼他們報得這麼低?」
我們不會急著否定別人,我們會這樣說:
「價格會因為公司經營階段不同、案型目標不同而調整,
但無論高或低,每一家公司,都該對自己的報價與品質負責。」
我們會說清楚每一筆錢是怎麼來的,即使價格可以變動,但價值不應模糊。
我們願意開誠布公,也期待你選擇的,是願意這樣對待你的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