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設計零緊張》vol9 你的生活習慣,決定了家應該長什麼樣子

2025.10.08

(最好的設計,不是流行,而是貼合你每天的日子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設計的起點,不是風格,而是生活

很多人聊到裝修時,第一句話常是:「我想某某風」。但真相是,生活習慣才是房子的核心設定

如果你的家只是好看,卻沒有回應生活習慣,那麼再漂亮也只是展場,而不是可以久住的地方。家應該承載生活,而不是讓生活遷就房子。

一、生活習慣如何影響設計?

  1. 作息時間
    晚睡家庭 vs. 早睡家庭,需要不同的燈光與隔音規劃。若家裡有人習慣半夜工作,另一個人需要早睡,那麼分區照明與隔音牆就是必要條件。
  2. 飲食習慣
    喜歡在家開伙 vs. 外食族,廚房設計會完全不同。有人需要全套廚具與備餐空間,有人只需要小巧流理台和微波爐。
  3. 收納習慣
    喜歡「展示」收藏品的人,需要玻璃展示櫃與燈光。偏好「隱藏」的人,則需要大量隱藏式櫃體,把物品收得乾乾淨淨。
  4. 家庭成員
    有小孩、長輩、寵物,設計的安全性與彈性規劃都不同。養狗需要防刮材質,家有長輩需要避免高低差。

二、常見的「生活習慣 vs. 設計矛盾」

  • 案例 1:屋主明明愛煮飯,卻硬要做開放式廚房。結果油煙擴散到全屋,每天都得大清掃。
  • 案例 2:夫妻一方需要安靜工作,另一方喜歡大聲看電視,卻沒有設計隔音。最後雙方互相干擾,生活品質下降。
  • 案例 3:愛運動的人沒有規劃運動器材收納,結果瑜伽墊、啞鈴全堆在角落,家裡再大也顯得凌亂。

這些矛盾,不是設計「不好看」,而是設計沒有對應到真實生活。

三、設計師怎麼做?

設計師的工作,就是把生活習慣轉譯成空間配置。

  • 動線優化:根據「你每天怎麼走」設計動線,例如回家後鞋子、包包、外套的擺放順序。
  • 材質選擇:根據「你會怎麼用」選擇材質,例如家裡有孩子就避免大理石台面,因為容易染色難維護。
  • 機能規劃:依照「你需要什麼」設計收納與多功能區域,例如把餐桌當工作桌,或把書房兼客房。
  • 光線安排:配合作息與情境,設計層次光源,例如書桌需要明亮光線,客廳適合柔和氣氛燈。

好的設計師,不是先決定風格,而是先問清楚你每天的習慣,再來安排空間。

四、案例分享

1. 晚睡家庭的燈光解方
一個小家庭裡,爸媽常加班晚回家,孩子卻要早睡。設計師規劃了「分區照明」:公共區域用柔和間接光,走道加上夜燈,讓爸媽回家不會打擾孩子睡眠。

2. 重度開伙家庭的廚房設計
一對夫妻每天都煮飯,設計師建議「半開放式廚房」:備餐時能與家人互動,但油煙仍能被隔絕。同時,檯面材質選耐髒易清潔,油煙機升級為強效排煙型號。入住後,他們笑說:「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戰場廚房!」

3. 有寵物的家
一位養貓的屋主,原本煩惱貓砂盆與家具衝突。設計師設計了「隱藏式貓砂櫃」,還特別挑選耐抓材質。結果家裡不再有異味困擾,客人來訪時也不會注意到貓砂區。

五、屋主可以怎麼做?(小任務)

  1. 記錄一週日常作息:幾點起床、回家、就寢,了解自己需要光線與安靜的時段。
  2. 列出家中必須完成的活動:煮飯、運動、看書、玩樂器,每個活動都需要對應的空間或設備。
  3. 觀察進門後的第一個動作:脫鞋、放包包、喝水、打開電腦,這些都是設計動線的起點。
  4. 寫下家人的小習慣:孩子喜歡在客廳寫功課?長輩習慣在陽台曬太陽?這些細節都是設計的依據。

這個小任務,不需要專業背景,卻能幫助設計師快速抓住重點。

家不是展場,而是日常。
真正的好設計,不是把風格套進房子,而是把你的生活放進空間裡。

所以,不必焦慮自己沒有設計眼光。只要把生活習慣誠實地說出來,設計師就能替你翻譯成合適的格局與細節,讓你的家真正為你而活。

因為,家的樣子,就是你生活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