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裝修預算不NG番外篇》Vol.2 我曾經在那種「先搶案、再追加」的公司工作過

2025.09.19

(從設計師的親身經歷中,看見價格迷思如何產生,又如何選擇不這樣做。IDEOGRAM)

故事:那年,我還年輕,老闆教我第一堂「搶案學」

那一年,我作為室內設計公司的經理,常常跟著老闆去提案、報價、做比圖。我還不太懂「怎麼報價才會中」,心裡總覺得:報實際成本,加上一點利潤百分比,就是合理報價吧,因為,他也這麼作。

有一次,我照著工班報價整理了一份乾淨明確的淨價資料,加上公司一貫的利潤比,交給老闆審。

他看了一眼,冷冷說:「你報這樣一定輸。」

我一愣:「但這是實價啊,我們有利潤也不過就是……

他打斷我:「這種案子是搶案,不是賺案。你現在把報價壓到底,讓它看起來最便宜,先拿下來再說。之後什麼要追加、要補報,我自己來喬。」

當下,我其實很不安,但也知道我說不了什麼。
案子最後真的拿到了,報價是所有參與比圖中最低的。也的確——開工沒多久,追加一筆又一筆就開始了。然後,工地呈現一種悶悶的氣氛,原因肯定是,工班的成本也被砍了。

那時我第一次體會到:原來報價,是可以被用來做手段的。

一種「人性操作」的市場手法

現在回頭看,其實這就是一種操作人性的策略。

客戶想要「低價」給他。
開工後發現東缺西漏請追加。
客戶不甘心,卻又不得不給,因為:都拆了、都動了,怎麼辦?

這種做法,在業界裡早就不是秘密,甚至變成某些公司的「營運模式」。甚至於,給工班的費用,改成開兩個月的票,來緩解公司內部現金流的壓力。

老實說,它非常有效。因為它利用了:

  • 客戶對預算的焦慮
  • 對流程的不熟
  • 開工後的「箭在弦上」

我那時很年輕,只覺得怪怪的,但也說不出哪裡錯。
直到有一次,有位業主在會議室低頭看著第四次追加單,悄悄說了一句:「如果我知道會這樣,我真的不會簽這個案子。」

那一刻,我決定,未來如果有機會,我想走不同的路。我的前老闆並沒有錯,每個人走的路不同。

報價,不該是圈套,而是起點

當我後來開始獨立接案,我不只想把空間設計得好,我更在意的是:

這個案子,是不是從一開始,就讓人心裡踏實?

所以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方式:

  • 不開最低價吸引注意,而是把細節列出來,讓客戶知道他在選什麼
  • 不用模糊的統包項目,而是把材料、工法、預算結構全攤開
  • 不保證「不用追加」,但會明白說出什麼是必做、什麼是選做、什麼是可能變數

有些客戶一開始會覺得我們報得比較高,
但聊過之後,他們會發現——那是比較完整,而不是真的貴。

我走過那條路,知道它最後會讓誰受傷。

我知道,不是所有人都會一開始就信任報價表裡的數字;
我也知道,有人會懷疑我們是不是賺太多、報太高。

但我寧可一開始被質疑,也不想在中途讓你覺得「怎麼又來一張追加單?」。

因為設計與裝修,說到底是一段一起完成的旅程。
我想做的,是讓這段旅程一開始就誠實、清楚、安心。

不搶案,但願意為你留時間

我們的報價,也許不會是市場最低,但它是一份我們自己也敢執行的方案。

如果你願意聊,我們不會只報數字,而是報一份「怎麼一起把事情做好」的提案。

歡迎聯絡我們,把你現在的困擾說出來,我們來一起解決,而不是追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