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對於致癌物的恐懼,很多是被商業的放大而產生的誤解,亦是焦慮行銷的結果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為什麼我們這麼怕「居家致癌物」?
搬新家、裝潢完,最常聽到的一句提醒就是:「小心甲醛!」 好像家裡隨時潛伏著看不見的毒氣,會慢慢侵蝕健康。加上網路上不斷出現「某某物質致癌」的新聞,讓人一邊享受新家的美好,一邊卻陷入焦慮。
但真相真的有這麼可怕嗎?其實,很多「恐懼」來自誤解,甚至被商業放大。我們今天就來拆解甲醛、塑化劑、Wi-Fi、魔術海綿等熱門話題,用科學角度告訴你:什麼該怕、什麼不用怕。
常見「被放大恐懼」案例
1. 甲醛(Formaldehyde)
恐懼印象:一聞到味道就是致癌,家具裝修等於慢性中毒。
真相:甲醛確實被 WHO 列為 Group 1 確定致癌物,但主要風險來自 高濃度 + 長期職業暴露,像是木材加工廠或防腐處理人員。
在居家環境,濃度通常只有 0.02–0.1 ppm,頂多造成眼鼻喉不適,要達到致癌劑量並不容易。
2. 石棉(Asbestos)
恐懼印象:裝修用到石棉就會致癌。
真相:這是真的。石棉纖維吸入與肺癌、間皮瘤有明確因果關係,台灣早已全面禁用。新建材基本不會使用,但老屋拆除可能仍有風險。
3. 塑化劑(Phthalates)
恐懼印象:喝一口就會變性、致癌。
真相:塑化劑是常見的軟化劑,高劑量長期攝取確實有內分泌干擾風險。但日常接觸量遠低於危險值。真正要注意的是食品接觸材質不合格(像飲料事件),或長期使用劣質塑膠用品。
4. 魔術海綿(三聚氰胺泡棉)也就是市售的科技海綿
恐懼印象:原料三聚氰胺有毒,所以成品一定致癌。
真相:原料三聚氰胺被列為「可能致癌物(2B)」;但海綿是穩定聚合物,正常使用幾乎不會釋放有害物。真正要避免的是高溫使用、誤食或過度摩擦皮膚。
5. 咖啡(Coffee)
恐懼印象:咖啡因會致癌。
真相:咖啡曾被懷疑致癌,但後來研究發現,咖啡甚至有保護作用(降低肝癌、子宮內膜癌風險)。真正的風險是「太燙的飲品」(>65°C),可能增加食道癌機率。
6. Wi-Fi、手機電磁波
恐懼印象:每天被電磁波包圍,會腦癌。
真相:目前科學證據不支持日常Wi-Fi、手機使用會致癌。IARC 對手機輻射分類為「2B 可能致癌」,但證據不足。正常使用被認為是安全的。
為什麼我們容易被嚇?
真正該注意的居家風險
除了大家常聽到的甲醛、塑化劑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還有一些「致癌潛力」更高的來源:
再加上其他裝修相關風險:
安心生活,比恐懼更重要
與其被「甲醛致癌」這些恐懼訊息嚇到,不如換個角度思考:
真正安心的居家,關鍵在於從一開始就選對材料與設計。
身為室內設計師,我相信美感與健康不必二選一。從低甲醛板材、環保塗料,到良好的通風規劃,其實每一個細節都能影響家人的生活品質。
如果你正在考慮裝修,或者只是單純想知道怎麼挑選安全的建材,歡迎和我聊聊。
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既有品味、又能安心呼吸的空間,這才是家真正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