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陽台的智慧設計:在不外推的情況下,創造理想的緩衝空間

2025.08.11

(前陽台不外推,讓房子可以呼吸,也可以減少颱風的直接衝擊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在台灣,只要聊到「陽台外推」,話題就會很快熱起來。有人說:「空間就是要用到極致,不外推多浪費!」也有人立刻搖頭:「違規風險太高,別碰。」
身為設計師,我遇過各種想法的屋主。有些人一開始態度很堅定,非外推不可;但經過一輪分析後,他們會慢慢發現,陽台其實還有另一條路——保留它,讓它成為緩衝空間,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生活價值。

為什麼不要急著外推陽台?

先聊現實面,因為有時候,設計的第一步是避開陷阱。

  1. 法律紅線
    在多數都市地區,陽台外推涉及改變建築物外觀、侵佔公共空間或消防通道,違反建築法規。一旦被檢舉,可能會面臨罰款,甚至得自費拆除,白白浪費時間與金錢。
  2. 結構安全
    陽台原本的設計承重有限,外推後新增的牆面、地坪和傢俱會增加負荷,遇到颱風或地震時風險更高。這種安全疑慮不是短期能看得出來的,但一旦出事就是大問題。
  3. 房價與轉售
    違規的改動,在房屋交易時往往是扣分項。買家可能擔心之後被要求恢復原狀,或者必須自行負擔拆除費用,結果讓你辛苦「加出來」的空間反而變成交易障礙。

那陽台只能閒置嗎?

答案是——絕對不。
事實上,如果換一個視角看,陽台可以成為家裡最有靈魂的地方。它的價值,不在於「變成室內的一部分」,而在於它原本就是室內與外界的過渡帶——我們稱之為「緩衝空間」。

什麼是緩衝空間?

想像一下,你剛結束一場忙碌的視訊會議,腦子還在轉,但眼睛已經有點酸。
你走到陽台,打開推拉門,感覺到風輕輕掠過臉頰。視線從桌上的電腦螢幕跳到遠方的天空,節奏在這一刻慢了下來——這就是緩衝空間的魅力。

它不只是「外面的一塊地板」,而是一個能幫你切換狀態的過場。從工作到休息、從室內到室外、從緊湊到鬆弛,陽台就是那個幫你換頻道的按鈕。

緩衝空間的三大價值

  1. 內外流動感
    用大面積玻璃門或落地窗,讓光和風自由進出。即使門關著,視線依然能穿透,讓室內看起來更開闊。
  2. 自然連結
    幾盆植物、一張椅子,就能讓你與戶外建立真實的連結。早晨喝咖啡、晚上看星星,不用離開家就能感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。
  3. 多元功能
    今天它是閱讀角,明天變成泡茶台,假日還能變成迷你餐桌或朋友聚會的小天地。陽台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彈性。

不外推也能升級陽台的做法

  1. 視覺延伸
    把陽台與室內的邊界做得更輕盈,例如窄框或無框玻璃門,或取消高門檻。空間感瞬間放大,即使不外推,也像多了一間「透明的房間」。
  2. 軟裝佈局
    投資一張舒服的椅子和耐候抱枕,搭配一盞黃光小燈。晚上不必開客廳大燈,一盞燈就能定義陽台的氣氛。
  3. 綠意設計
    選擇不同高度與葉型的植栽,錯落擺放。有高聳的琴葉榕、中等高度的龜背芋,再配幾盆香草或小花。這不只是裝飾,也是心理上的「過濾器」,幫你隔開城市的喧鬧。
  4. 材質呼應
    地面可選防滑木紋磚或戶外專用木地板,讓腳感更溫潤。材質與客廳呼應,視覺上更有延續性。

真實案例分享

我有位屋主,住在台北的高樓層。一開始他打算把陽台外推,併入客廳,理由是「這樣看起來比較大」。
我們討論後,他決定改保留陽台結構,只優化設計。我們換了窄框落地玻璃門,把陽台地面改成防滑木紋磚,增添了幾盆耐陰植物,搭配一張能躺能坐的休閒椅。
不到一個月,他跟我說:「我早上喝咖啡的時間變長了,因為這裡比餐桌舒服。」
這就是緩衝空間的力量——它不只是「多了個地方」,而是讓你的生活節奏多了一個柔軟的轉折。

留一段過場給生活

陽台不是只能外推、也不是只能曬衣服。它可以是家與世界之間的過渡地帶,是你生活的深呼吸區。
不動牆,反而能動到你對生活的想像——給陽台一點心思,它就能回報你很多片刻的寧靜與自在。

如果你也想讓陽台成為你生活裡的「深呼吸空間」,我們可以一起聊聊。
你的陽台,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