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網路時代的資訊取得過於容易,反而造成選擇的困擾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之前碰過一個實際的案子:一個想作咖啡店面的客戶告知,之前她在找設計師時,被某個公司網頁所吸引,接觸之後,她認為該公司可以幫她,簽約之後,結果,完全不是她想像的,因為,那家設計公司,並沒有做到該作的事。
她說,現在回想,當時越看越焦慮。
每個人都說自己專業、很會搭配、有獨家工法、能幫你打造夢想生活。
網站的案例圖看起來都很美,但每一張都太像廣告了。
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「不夠懂」,才一直看不出差別。
「我只是想讓有一個能讓愛咖啡的人進來享用而已,為什麼越看越不安?」
我懂她的感受。現在的資訊太多、說法太快、風格太會包裝。
在這麼多聲音裡,要安靜地聽見自己的心意,變得很困難。
現在很多設計相關的文章,開頭總是這樣:
看似是在幫你分析,其實語氣裡暗藏壓力。
它一邊說你不夠好,一邊丟給你一個答案。
你不會覺得被理解,只會更慌張、更怕做錯決定。
久而久之,做設計不再是為了更自在,
反而變成一場「避免出錯」的壓力賽跑。
我常想,作為設計師,我們說話的方式,是不是也會讓人更亂?
如果我們為了讓對方「快點下決定」,就一直放大問題、創造恐懼,
那我們和那些讓她焦慮的行銷,有什麼不同?
所以我們選擇安靜一點。不是因為沒有主見,
而是因為我們不想再往你心裡,丟進更多聲音。
當你還沒釐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,
我們不急著要你「做選擇」,
而是陪你一起「想清楚」。
我們曾經陪過一些客戶,從一開始的「想照網路上流行的做」,
到後來慢慢地說出:
這些話,都是過程中慢慢浮出來的。不是填問卷能回答的事。
它們不是數據,是你內心真正在意的事。
這世界已經太多聲音說:「這樣做最好」、「現在不決定就太晚」、「別再錯下去了」……
但我們相信,真正適合你的選擇,不該是在壓力下做的。
它應該來自一種你說得出來的感覺:
「我不想跟別人一樣。」
「我想要留下某個生活習慣。」
「我想要的,是這個空間對我有感覺。」
如果這些感覺你還說不出來也沒關係,
那就慢一點、慢慢來。
所以你會發現,我們寫的文章沒有聳動標題,
我們不太催促你加快腳步,也不會一上來就秀出所謂「必買方案」。
我們不是不知道那樣做可以「有效」,而是我們知道—
你值得的是被好好理解,而不是被快速說服。
你需要的是有人陪你一起想,而不是告訴你怎麼做才不會後悔。
我們的聲音小一點,是因為我們知道—
你的內心其實已經夠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