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調整設計圖面,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不過,還是需要考量時間及成本的問題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我們理解,每一位屋主在裝修過程中,都懷著「想要更好」的期待。畢竟,這是自己長久居住的空間,一個轉角、一種顏色、一段動線,都可能牽動生活感受。
“但在設計圖確認後,若還不斷要求修改、微調甚至翻案,這背後的成本與影響,遠比多數人想像的大。”
多數屋主會以為:「就這個插座位置改一下,應該還好吧?」
或者:「牆壁改短 20 公分,不會花很多時間吧?」
但事實上,設計圖並非單點思考,而是「環環相扣」的整體計畫。一個小改動,可能會連動下列項目:
這些都不是單一工程項目,而是整體流程與成本的牽連。
許多屋主會說:「我那時候只是口頭說OK,沒看那麼仔細。」
這正是關鍵問題所在。
設計確認階段,是一個「理性檢視與充分討論」的過程,而非走馬看花地看一眼平面圖或3D圖面就說:「我OK了。」
理想的狀況是:這個階段需要設計師詳細講解配置、風格邏輯、設備規劃、尺寸比例,業主也應主動提問與釐清,務必在「落實前」達到充分理解與雙向確認。
確認後再改,不只是效率降低,還會逐漸削弱團隊信任與專業節奏。
有時候屋主會因為壓力太大、聽了家人朋友的意見,開始產生懷疑與動搖。甚至在半夜滑手機,看到某個網美家的裝修,就開始想:「我家是不是也應該改成這樣?」
或者,屋主先前認同圖面,比方說,某個櫃子的圖面,但是,等到櫃子依照圖面作出來,又反悔她之前的認同,理由是,「我不知道作出來會是這樣,但不能怪我,因為我看不懂圖面」。
室內設計的角色,從來不只是畫圖,而是幫助你「穿越這些猶豫」,找到真正適合你的空間方式。當你過度仰賴「一直改」來尋找安全感,反而容易迷失方向。畢竟,設計師不是占卜師,無法深入客戶的內心去把想法抓出來作。
不斷修改設計、變更已確認項目,會帶來以下隱性成本:
這些都是原本可以避免的。
我們不是要說「一字都不能改」,而是希望建立「理性改變」的機制。
改變時機建議:
改變方式建議:
我們不是要你「一次就決定一切」
我們知道設計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它關乎生活與感受。但若沒有明確節奏與確認機制,這場合作就很難安心走下去。
請給你自己一個空間信任的時間,也給團隊一個穩定發揮的環境。
如果你也希望設計不是一場「無止盡的修正馬拉松」,而是一段溫和、有節奏、有結果的旅程,歡迎和我們聊聊。我們會在確認的每一步,都陪你思考、說明,直到你真正放心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