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眼高手低,不是錯,是正常的第一步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「想做的很多,但預算只能做到一半」—這句話,你是不是也講過?
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之一。當一個案子進入設計階段,很多屋主一開始都很有想法、很多靈感,網路上看過的、朋友家看到的、過去夢想中的畫面,全部都想一口氣實現。
我們完全理解這種期待。
那是一種:「這次終於有自己的家了,想要一次到位」的心情。
也是一種:「既然請了設計師,那就不要留遺憾」的念頭。
但當圖畫完、設計排得密密麻麻、材質、家具、照明都一一對齊,到了報價那一刻,才發現:原來這樣的家,不是現在的預算能負擔得起的。
圖面畫得很滿,夢想很真實,但預算像一桶冷水,澆下來讓人退了一大步。
這不是誰的錯,但的確是一個「常見的痛點」。
第一,是出發點錯誤:先想要什麼,而不是先想「需要」什麼。
這兩者差得遠。
「想要」是自由的、發散的;
「需要」是實際的、有限的。
如果我們沒有先釐清優先順序,只用「想要什麼」來決定空間內容,那麼整份設計圖就像是一份超載的點餐單,什麼都想點,結果吃不下也付不起。
第二,是忽略「每一項設計,其實都會牽動施工與預算」
我們舉個例子:
你想要一道天花板裡藏燈帶,看起來很有設計感,沒問題。但要藏燈,就需要多做一層板子,可能還要調整空間的淨高。這會牽動到:
你原本只是「想要一條燈」,但這條燈可能就吃掉了一筆不小的預算。
當這樣的設計出現在一個案子裡十幾次,整體預算就可能翻倍。
第三,是「後砍」這件事,比「先選」還要更困難
很多人會說,那設計圖畫得滿沒關係,到時候再一樣一樣砍。
但事實是:
這會讓屋主在「取捨」時產生焦慮,設計師也容易陷入反覆改圖、設計結構崩塌的窘境。
所以,設計應該怎麼開始,才不會陷入「畫得很滿 → 全部砍半」的迴圈?
這邊提供一個我們經常採用的設計引導流程:
第一步:先了解自己的預算區間。
有關這點,可以到《裝修預算不NG》系列看看,裡面有詳細的說明。
第二步:從「你最在意什麼」開始
不是從風格,也不是從Pinterest找圖,而是回到你自己的生活。
我們會陪你把這些「真實需求」圈出來,當成設計的起點。
第三步:建立優先順序,而不是「一次解決全部」
好的設計,不是「一次做完所有事」,而是「做對現在最重要的事」。
這些都是選擇,而選擇背後的邏輯,就是設計師能提供的價值。
第四步:設計不只是畫圖,是幫你「量身調整夢想」
我們理解你有畫面、有期待、有夢想,這些都非常寶貴。
但設計的工作,就是要把這些夢想「剪裁成適合你當下的尺寸」。
就像量身訂做一套衣服,尺寸要剛好,才能穿得舒服。不是把夢想剪掉,而是讓它穿得進現實。
有時候,我們會建議你先不做某些設計,不是我們不願意做,而是因為我們知道:與其後來拆掉,不如一開始留白,讓未來慢慢實現。
在設計與裝修這條路上,「畫得很滿」是正常的階段,
就像小時候畫畫,總想把每個空白都塗滿一樣。
但真正成熟的設計,不是做多,而是做對。
不是做到滿,而是做到剛好。
如果你也曾經陷入「想做很多,最後只能做一半」的掙扎,請別覺得自己想太多或規劃錯了。那只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一位,願意陪你釐清優先順序、一起把夢想「調整得剛剛好」的設計師。
有時候,減法不是妥協,而是一種智慧。
如果你也想找到屬於你生活節奏的設計方式,歡迎留言或私訊,我們可以一起,從現實開始,慢慢靠近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