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《輕鬆面對裝修痛點》Vol.1 你是不是圖畫得很滿,但最後只能砍半?

2025.07.05

(眼高手低,不是錯,是正常的第一步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
「想做的很多,但預算只能做到一半」這句話,你是不是也講過?

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之一。當一個案子進入設計階段,很多屋主一開始都很有想法、很多靈感,網路上看過的、朋友家看到的、過去夢想中的畫面,全部都想一口氣實現。

我們完全理解這種期待。

那是一種:「這次終於有自己的家了,想要一次到位」的心情。
也是一種:「既然請了設計師,那就不要留遺憾」的念頭。

但當圖畫完、設計排得密密麻麻、材質、家具、照明都一一對齊,到了報價那一刻,才發現:原來這樣的家,不是現在的預算能負擔得起的。

圖面畫得很滿,夢想很真實,但預算像一桶冷水,澆下來讓人退了一大步。
這不是誰的錯,但的確是一個「常見的痛點」。
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「畫太滿、砍不回來」的情況?

第一,是出發點錯誤:先想要什麼,而不是先想「需要」什麼。
這兩者差得遠。
「想要」是自由的、發散的;
「需要」是實際的、有限的。

如果我們沒有先釐清優先順序,只用「想要什麼」來決定空間內容,那麼整份設計圖就像是一份超載的點餐單,什麼都想點,結果吃不下也付不起。

第二,是忽略「每一項設計,其實都會牽動施工與預算」

我們舉個例子:

你想要一道天花板裡藏燈帶,看起來很有設計感,沒問題。但要藏燈,就需要多做一層板子,可能還要調整空間的淨高。這會牽動到:

  • 木作費用
  • 燈具與電線配置
  • 空調出風口位置
  • 抹平、油漆工程

你原本只是「想要一條燈」,但這條燈可能就吃掉了一筆不小的預算。
當這樣的設計出現在一個案子裡十幾次,整體預算就可能翻倍。

第三,是「後砍」這件事,比「先選」還要更困難

很多人會說,那設計圖畫得滿沒關係,到時候再一樣一樣砍。

但事實是:

  • 當所有空間都已經串聯起來時,要砍其中一塊,反而會影響整體邏輯
  • 有些設計一旦取消,會讓整體比例失衡、動線卡住、或施工變得更麻煩
  • 心理上也會有落差感:「我以為會有,結果不能做,變成退而求其次」

這會讓屋主在「取捨」時產生焦慮,設計師也容易陷入反覆改圖、設計結構崩塌的窘境。

所以,設計應該怎麼開始,才不會陷入「畫得很滿全部砍半」的迴圈?

這邊提供一個我們經常採用的設計引導流程:

第一步:先了解自己的預算區間。

有關這點,可以到《裝修預算不NG》系列看看,裡面有詳細的說明。

第二步:從「你最在意什麼」開始

不是從風格,也不是從Pinterest找圖,而是回到你自己的生活。

  • 哪一個空間,是你每天使用最多的?
  • 有沒有什麼「困擾」一直沒被解決?
  • 你在家中最需要的是什麼感覺?(放鬆、安全、陪伴、儀式感?)

我們會陪你把這些「真實需求」圈出來,當成設計的起點。

第三步:建立優先順序,而不是「一次解決全部」

好的設計,不是「一次做完所有事」,而是「做對現在最重要的事」。

  • 有些人會選擇先處理主臥與衛浴,把自己的休息品質顧好
  • 有些家庭會選擇先處理廚房與餐桌,因為每天一起吃飯比什麼都重要
  • 有些則會把預算集中在「不能改第二次」的項目,如水電、管線、動線配置

這些都是選擇,而選擇背後的邏輯,就是設計師能提供的價值。

第四步:設計不只是畫圖,是幫你「量身調整夢想」

我們理解你有畫面、有期待、有夢想,這些都非常寶貴。

但設計的工作,就是要把這些夢想「剪裁成適合你當下的尺寸」。
就像量身訂做一套衣服,尺寸要剛好,才能穿得舒服。不是把夢想剪掉,而是讓它穿得進現實。

有時候,我們會建議你先不做某些設計,不是我們不願意做,而是因為我們知道:與其後來拆掉,不如一開始留白,讓未來慢慢實現。

設計,不是一次做到滿,而是一步一步做好

在設計與裝修這條路上,「畫得很滿」是正常的階段,
就像小時候畫畫,總想把每個空白都塗滿一樣。

但真正成熟的設計,不是做多,而是做對。
不是做到滿,而是做到剛好。

如果你也曾經陷入「想做很多,最後只能做一半」的掙扎,請別覺得自己想太多或規劃錯了。那只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一位,願意陪你釐清優先順序、一起把夢想「調整得剛剛好」的設計師。

有時候,減法不是妥協,而是一種智慧。

如果你也想找到屬於你生活節奏的設計方式,歡迎留言或私訊,我們可以一起,從現實開始,慢慢靠近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