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設計不是選圖集,而是從生活出發的節奏規劃。圖片來源:IDEOGRAM)
在不少裝修會談中,屋主最常拋出的第一句話是:「我想要北歐風」或「我比較喜歡日式一點」。這聽起來像是開啟設計溝通的起點,但其實,若每次開會都在圍繞風格討論,很容易錯過真正該談的事:你想怎麼生活?你的日常節奏是什麼?你在這個空間裡,需要什麼樣的支持?
風格固然重要,但它並不是一個可以單獨拎出來決定的元素。它是空間結構、材料質地、家具配置、光線氛圍與人的使用習慣,交織而成的整體結果。
簡單說,你說喜歡北歐風,但你討厭打掃、怕白牆髒、家裡還有毛小孩。那麼,真的適合以大量留白和淺色為主的設計嗎?
你說想要日式無印風,但家人對收納有不同習慣,也喜歡展示紀念品和收藏品。那麼,我們需要的是「更務實的隱藏機制」,而不是只追求「無印即美」。
設計師需要的是生活資訊,而不是風格標籤。
很多人誤以為,只要把喜歡的 Pinterest 圖片、IG 收藏都給設計師看,設計方向就會清楚。但實際上,這些圖面只是「表象」;我們需要挖得更深,才知道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。
舉個例子,有人喜歡「木地板」,其實是喜歡那種溫潤的腳感;有人喜歡「落地窗」,可能只是想要陽光灑進來的早晨感覺,不是真的要一面玻璃牆。
設計師該問的是:「你為什麼喜歡它?」,而不是:「你想不想照這張圖設計?」
許多屋主以為風格是共通語言,但其實,不同人對「北歐」、「侘寂」、「現代感」的理解天差地遠。對你來說的「侘寂」,也許是一種安靜而有溫度的氛圍;對另一位設計師而言,可能是水泥灰、裸牆與極簡線條。
因此,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「形容風格」,但又講不出具體需求,不妨試著從「日常使用情境」說起,例如:
當設計從這些資訊出發,風格就會自然浮現。
有些人以為一旦選定風格,設計就變成拼拼圖。但實際上,風格只是「調性」,空間真正需要考慮的是:
與其花很多時間挑圖片、定風格名稱,不如和設計師談談「一個週日的下午你會在家做什麼」、「你希望從廚房走到陽台的距離是怎樣的節奏」,這些細節,才是形塑設計的真正力量。
設計師不是圖庫操作員,也不是風格複製機。最適合你的空間,一定是從你與家人的真實需求中長出來的。
你可以說:「我希望這個家讓我回來時可以放鬆,不是要多華麗,而是讓我感覺到呼吸順暢。」
你也可以說:「我希望每天早上醒來,有陽光灑進來,能慢慢喝杯咖啡。」
想找一位懂你需求、也能理性協助你規劃生活的設計師嗎?
歡迎預約一次輕鬆的初談,我們會一起聊聊你對家的想像,而不是硬套一個風格名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