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&FORUM

當夫妻喜歡的風格不同:不是折中,而是找到共同的生活主線|設計師的真實觀察

2025.11.15

(米白vs 中性灰?當家中成員的意見不同時,是否要堅持已見?圖面來源:IDEOGRAM)

在室內設計圈裡,「夫妻為新家吵起來」其實比大家想像的更日常。
前幾天,我看到一段同行室內設計師的廣告影片,一對夫妻為了新家的風格有所爭執。太太喜歡溫暖柔和的米白色,先生偏好冷靜理性的中性灰。兩人越講越堅持,越堅持越情緒化,而設計師只能站在中間,試著安撫、試著調解。

如果你問我,這情況常見嗎?常到不能再常。
在居家裝修的過程中,只要兩個人都真心投入,就一定會出現不同意見。比起那種「太太一句話就決定全案」的組合,我其實更喜歡這種有交集、有碰撞的討論。因為真正有討論,才表示 兩個人都想把這個家完成得更好

折中,不是唯一選項

影片中的同行選擇了一個多數設計師會採取的方式——折中。「你喜歡米白?好,我放一些。你喜歡中性灰?也好,我也放一些。」
乍看之下很合理,也好像滿公平,但唯一的問題是:

折中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把問題平均分攤

當我們把兩個人的色彩偏好強行融合在同一個空間裡,公共區域常常變成「拼貼式美學」:一點米白、一點灰、一點暖、一點冷,各取所需,但沒有靈魂主軸。

在室內設計領域裡,我常跟屋主說:空間最怕沒有主題。
因為沒有主題,視覺就會鬆散;視覺鬆散,生活感就不會凝聚。

這也是為什麼,折中的結果往往不是最好的結果。

真正的關鍵不是顏色,而是夫妻的共同生活方式

在我多年的室內設計經驗裡,不同喜好不是問題。
問題往往是,兩個人以為他們在吵顏色,但其實是在吵「誰的生活方式被看見」。

所以,我的流程不會從「米白 vs 灰」開始,而是從 生活提問 開始。

我會問:

  • 你們一起最享受的時刻是什麼?
  • 哪一種氛圍讓你們都放鬆?
  • 有沒有共同喜歡的旅遊、場所、或生活印象?
  • 你們對家的「期待」,有沒有重疊的地方?

例如:如果夫妻告訴我,他們每年都會出國旅行,最喜歡飯店裡那種度假感的光線、通風、木質調,那答案就非常清楚了。

那就不是米白,也不是中性灰的問題。而是——兩人共同熱愛的生活體驗是「旅行與度假感」

這時候,我會把設計主軸定調為:「度假感生活風格」
並讓它成為整個家的核心語彙。

這個手法在台北室內設計案例裡其實相當常見,尤其是雙薪家庭、生活步調快的夫妻。當有了生活主軸,空間自然會長出方向,而顏色只是跟著主軸走的語言。

共享空間強調「我們」|私人空間保留「我」

當共同生活主線建立,後面就會簡單許多。

在室內設計實務中,我通常會這樣安排:

1. 共同空間|用共同喜歡的風格去打造

客廳、餐廳、玄關、客浴
這些是兩人最常交集的地方,也是家的核心能量場。這些空間的主題應該是兩人共同的生活方式,而不是某一方的勝利。

在上面的例子裡,我會讓公共空間走向「輕柔自然、光線乾淨、木質與米白交織」的度假調性。
既不偏向過暖的米白,也不偏向過冷的灰,而是走向能讓兩人都感到放鬆、自在的第三條路

2. 個人空間|讓個性自由綻放

  • 先生喜歡中性灰?很好,書房就是他的舞台。
  • 太太喜歡溫暖米白?完美,更衣室或她喜歡獨處的角落,就是適合她的天地。

公共區域協調一致,私人空間保有個性。家自然變成「我們」與「我」都能共存的地方。

這樣分配的好處是什麼?

這是許多屋主在諮詢時最關心的。其實答案很簡單,也很人性:

  • 不需要有人妥協
  • 不需要有人在心裡輸掉
  • 公共空間更有設計感與一致性
  • 私人空間更能展現個性,不會被稀釋
  • 情緒少了對抗,多了被理解
  • 最終的家,更像兩人的故事,而不是兩種風格的混合

這種方式,不只是室內設計技巧,也是關係設計。

(中性灰?每個人的偏好不同,所以,應該是是該如何找出夫妻之間的共同性。圖面來源:IDEOGRAM)

風格不同不可怕,找不到共同主線才可怕

在居家裝修的過程裡,100 對夫妻可能有 98 對意見不同。
但只要願意坐下來,好好聊聊兩人真正珍惜的是什麼,那條共同的生活主線就會自然浮出來。

家不是「你退一步我退一步」拼出來的。
家是一種共同的期待、共同的故事、共同的生活方式慢慢堆疊出來的。

如果你們正在為顏色、風格、材質爭論不休,不需要太擔心。
那只是因為——方向還沒被找到

如果你希望在台北找到一位能真正理解你們、
我們可以協助你們梳理共同風格、並以生活為核心打造住宅設計。

讓家的樣子,重新像「你們兩個」。